关于原粗筒苣苔属Briggsia Craib被修订后的几点诠释
2020-01-17 科普活动

 由于中国的苦苣苔科植物经过分子系统学的辅助,使得原先基本依据经典形态学进行分类而得到的分类系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Möller et al., 2011)。其中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就是原来的粗筒苣苔属Briggsia Craib。由于最初的粗筒苣苔属植物都具有肿胀的、较为粗壮的花冠筒(与其他当时的近缘类群比较),且具有四个可育雄蕊,根据这些形态特征归并为一个属。Briggsia最早的拟定名字是佛肚苣苔属,首见于丁广奇和王学文(1986)的《植物学名解释》,随后在由王文采院士主编的《中国植物志·69卷》中将其更名为粗筒苣苔属”——此属的拉丁模式种(即按照命名法规的属模式种,下同)是长叶粗筒苣苔Briggsia longifolia Craib,但中文模式种(即不加任何中文修饰词的种名,下同)是粗筒苣苔Briggsia kurzii (C. B. Clarke) W. E. Evans。前者是无地上茎的、多年生的、莲座型的植物,而后者则为具地上茎的、多年生的、地上部分冬季或枯萎或保持常绿的植物。而叶片无毛且为革质的盾叶粗筒苣苔和革叶粗筒苣苔也因为花冠筒和可育雄蕊数目上的相似之处也被当做原粗筒苣苔属的成员。《中国植物志·69卷》(王文采,1990)、《Flora of China·vol. 18(中国植物志英文版18卷)》(Wang et al., 1998)和随后的苦苣苔科植物专著《中国苦苣苔科植物》(李振宇和王印政,2005)、《华南苦苣苔科植物》(韦毅刚等,2010)都是遵循这些特征,从检索表上清晰地将原粗筒苣苔属划分为了3类。

关于原粗筒苣苔属Briggsia Craib被修订后的几点诠释

佛肚苣苔(=长叶粗筒苣苔=长叶马铃苣苔)

Fig. 1 Oreocharis longifolia (Craib) Mich.Möller & A.Weber=Briggsia longifolia Craib

(拍摄者:邱志敬博士,仙湖植物园,深圳,广东;温放博士,GCCC,桂林植物园,桂林,广西)

目前原粗筒苣苔属被划分成三支,而以拉丁模式种为代表的那一群、即莲座状的类群全部并入了广义的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 Benth.,而以中文模式种为代表的那一群即具有地上茎的类群则被并入了斜柱苣苔属Loxostigma Clarke(即原紫花苣苔属)(Möller et al., 2011, 2014; Chen et al., 2014; Weber et al., 2013)。

这就给这些类群的中文拟名造成一定的混乱和困扰。毕竟,肿胀膨大的花冠筒是这些亲缘关系较远的类群的共有特征,但不同的种又被并入了不同的属里面,如何能够保持和历史的连续性,又能将其性状特征更好地融入到其中文名称中,使得我们一眼看过去就能够了解到这些物种的历史和现在呢?虽然有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中文名拟定规则的一些探讨(洪欣等,2019),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能够更好地完善这些中文名称。

关于原粗筒苣苔属Briggsia Craib被修订后的几点诠释

粗筒苣苔(=粗筒紫花苣苔=粗筒斜柱苣苔)

Fig. 2 Loxostigma kurzii (C.B.Clarke) B.L.Burtt=Briggsia kurzii (C. B. Clarke) W. E. Evans

(摄影者:千画,四川)

 这个问题的提出,缘由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刘冰博士正在核校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0年版)的苦苣苔科植物之内容。在参考了GCCC最近更新的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名录之后,他发现了上述的问题。GCCC经过与刘冰博士的讨论,刘博士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们保留中文模式种的那一支,仍然称之为‘某某粗筒苣苔’,其中,被并入斜柱苣苔属的原粗筒苣苔Briggsia kurzii,现在的Loxostigma kurzii(C.B.Clarke) B.L.Burtt仍然称之为粗筒苣苔,其余的具有地上茎的被并入斜柱苣苔属的根据原来的定名惯例、先出中文名和命名规则则统一称为‘XX粗筒苣苔’。而将拉丁模式种的那一支、即被并入广义马铃苣苔属的莲座状的类群则按照首次出现中文名称,称为XX佛肚苣苔,其中最初的拉丁模式种Oreocharis longifoliaBriggsia longifolia)就叫佛肚苣苔,其余的均称之为XX佛肚苣苔’”。这也将成为在今后的新分类群发表时候的中文拟名依据,或曰规则。

  而除了上述两者之外的另一支,即被转置入光叶苣苔属的3个种,其中之一,即Glabrella mihieri (Franch.) Mich.Möller & W.H.Chen,为本属的模式种(Möller et al., 2014),故可按照中文名命名建议与规则,称之为光叶苣苔,亦即俗称的属长,不必再称之为革叶光叶苣苔,其余的两者——盾叶光叶苣苔和无毛光叶苣苔,倒是可以据此称呼之。

  换句话说,就是除了光叶苣苔属之外的两类粗筒类苦苣苔科植物,它们原来在形态上都有花冠筒肿胀这一特征,最好中文名里还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分别用粗筒佛肚来表示这个特征,既体现了历史沿革,也体现了物种所具有的可资区别于其他类群的特征。如果一致改为“XX马铃苣苔“XX斜柱苣苔,就不容易体现了其名称中所蕴含的我们所认知的这一类植物的变迁和分类历史。

    诸君以为如何?共探讨之!

关于原粗筒苣苔属Briggsia Craib被修订后的几点诠释

3 光叶苣苔(=革叶光叶苣苔=革叶粗筒苣苔)

Fig. 1 Glabrella mihieri (Franch.) Mich.Möller & W.H.Chen

        PS:如有侵权,请即刻告知,会后续删除等相关事宜。

        另外附上一些“粗筒苣苔属”植物的美图!请欣赏

关于原粗筒苣苔属Briggsia Craib被修订后的几点诠释

4 川鄂佛肚苣苔(=川鄂粗筒苣苔)

Fig. 4 Oreocharis rosthornii (Diels) Mich.Möller & A.Weber=Briggsia rosthornii (Diels) Burtt

关于原粗筒苣苔属Briggsia Craib被修订后的几点诠释

5  平伐佛肚苣苔(=平伐粗筒苣苔)

Fig. 5 Oreocharis pinfaensis (H.Lév.) Mich.Möller & W.H.Chen=Briggsia pinfaensis (Lévl) Craib

关于原粗筒苣苔属Briggsia Craib被修订后的几点诠释

6 东兴粗筒苣苔(=东兴斜柱苣苔=东兴紫花苣苔)

Fig. 5 Loxostigma dongxingensis (Chun ex K.Y.Pan) Mich.Möller & Y.M.Shui=Briggsia dongxingensis Chun ex K. Y. Pan

  【参考文献】

                从略。

                如有需要请联系GCCC